urbanone

urban one


各国央行监管新挑战  为进一步评估环境引发的影响及衡量尺度,2020年9月10日,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下称综述)和《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


    在对披露风险敞口和环境风险分析结果之上,综述指出,应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健全的环境披露框架。


  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央行和其他监管机构可以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其对环境和气候因素的风险敞口及环境风险分析结果。


    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系统网络(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马骏在发布会中表示,随着各国政府采取大规模减排行动、限制污染性活动,以及绿色低碳科技的快速进展,银行对污染性和高碳资产的敞口会导致其坏账率上升,机构投资者也会面临“棕色”资产减值的风险。


    NGFS主席、荷兰央行执行董事FrankEldeon指出必须在环境风险分析方面采取行动。


  “然而,目前很多金融及监管机构仍处于分析数据、模型与工具的初级阶段。


  金融行业若要准确地评估和管理环境与气候相关风险,仍需在能力建设、数据优化、模型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


  ”  时光流转,在碳中和转型之潮下,因其传统业务属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敞口或将不断加大,对其进行气候压力测试因此呼之欲出。


  。


  后续,在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判断上,我们建议关注三大因素:疫苗、就业和通胀。


  关于疫苗,我们在报告《美国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中指出,按美国当前疫苗接种能力与潜力,美国在2021年8-9月或能实现“群体免疫”,而7月就有可能“恢复常态”。


  关于就业,美联储对2021年失业率预测的中位数值为4.5%,美国2月失业率为6.2%,需要关注未来失业率下降的速度、以及与4.5%的差距。


  关于通胀,美联储对2021年的PCE同比预测的中位数值为2.4%,我们据此估算,预计3月PCE同比或达2%,4-5月PCE同比或至全年高点的2.7%以上(图表1)。


  这样看,如果PCE同比短期走高(3%以内),则短期通胀偏高的现象,或仍处于美联储的“忍受”范围内。


  但假如通胀率过快走高(如3月就达2.5%以上)或上升过高(如3%以上),美联储“出手”抑制通胀的概率会加大,而市场对政策转向的怀疑与恐惧亦会加剧,风险资产容易经历较明显的波动与调整


    近一周,美联储的表态整体仍然偏鸽,特别是提到拟针对SLR政策进行调整、计划提前取消银行的股息和股票回购限制等,一定程度上为市场提供了新的乐观预期,后续进展值得关注。


    3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参加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重点信息包括:1)美国经济复苏的进展比市场预期的要快,而且这一势头似乎正在加强,但距离完成还很遥远。


  因此,只要美国经济需要,美联储将继续为经济提供支持。


  2)承认美国有通胀上行压力,但否认1.9万亿美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会产生不受欢迎的通胀问题,重申联储有工具应对。


  3)美联储将“明显提前”就可能的缩减债券购买力度进行沟通,联储已经学会沟通,并在加息得到保障时缓慢地行动。


  4)美联储将在补充杠杆率(SLR)问题上保持透明度,将“相对迅速地”针对SLR政策调整征求意见。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全球石油供需将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平衡,届时产油国可能需要每天额外增产200万桶,以满足预期的需求


  同样,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周二将全球需求预估较上月上调7万桶/日,并预计2021年全球需求将增加595万桶/日。


  疫苗推广受阻病例激增限制油价涨幅中国和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迹象支撑了最近的价格上涨,但全球疫苗推广受阻,以及一些主要消费国新冠病例激增,引发人们对近期燃料需求的担忧,导致石油在年初的火爆局面在最近几周陷入停顿。


  印度通常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已经人迹罕至,而强生公司(Johon&Johon)在美国推出的新冠疫苗暂停接种又增添了新的阻力。


    货币政策收紧与否要看供给  再进一步,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最关注的无疑是全球通胀是否真的要到来了,货币政策会否转弯。


    目前,美国十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已经高达2.34%,超出了疫情前水平。


  美国3月CPI年率上涨2.6%,前值为上涨1.7%,超出预期值为2.5%。


    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3月CPl同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4%,但主要由于翘尾因素抬升影响,环比则下滑0.5%,显示消费修复仍较缓慢;PPl同比大幅上升2.7个百分点至4.4%,主要受上游石油产业链、有色黑色的涨价影响,环比上涨1.6%,更创下新高。


  多家机构预计,PPI将在二季度达到同比增长6%~8%的峰值。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涨价预期爆棚,但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好转,全球供给弹性将明显增加,供需缺口将动态收缩。


  连平认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缺乏稳定的基本面支持。


  通常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快速回升是阶段性的,届时因为供给缺口导致的涨价就会缓和。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记者称,预计PPI将在二季度达到同比增长8%的峰值,然后在下半年回落至4%,因为随着全球供应链逐步正常化,供应约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和(8.2001,-0.03,-0.36%)下游需求持续保持强劲,工业利润不太可能受到明显的侵蚀。


  同时,鉴于中国CPI动态依然健康,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核心CPI传递的实际证据有限,PPI快速上涨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触发加息。


    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近期也对第一财经记者称,面对“输入性物价上涨”,中国不应以紧缩货币去应对。


  因为,美国不会因为中国紧缩货币而停止货币宽松,华尔街也不会因为中国紧缩货币而停止炒作大宗商品价格。


  各项经济政策必须确保中国经济处于健康、活跃的状态,而不是相反。


  尤其是现在,中国处于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当中,紧缩货币可能将引发更多热钱流入。


  因此目前中国进一步倡导的是维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鼓励资本账户双向开放。


  

环境 监管 气候 风险分析 风险敞口 披露 金融机构 污染性 机构 综述 美国 群体免疫 2021年 失业率 政策 走高 关注 中位数 值为 调整 石油 需求 全球 激增 受阻 预计 国际能源署 今年下半年 病例 推广 中国 美国 上涨 紧缩 的是 货币 大宗商品 货币政策 涨价 同比增长
版权声明:若无特殊注明,本文为《 黄金外汇开户网》原创,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forexhourpay.com/whzs/1787.html
正文到此结束

热门推荐

已有0条吐槽